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 号)文件、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和学校《南阳理工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南理工发〔2018〕9 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改革,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数理学院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数理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依托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高校的优势,充分发挥我院国家级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的引领作用,不断凝炼特色,构建完善的数理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成果,打造具有数理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示范专业、示范团队,使研究中心成为全省一流的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化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具体目标:
1.深入挖掘优质思政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育人优势,构建思政课程育人生态,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工作局面。
2.科学规划与设计能够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数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3.深入开展数理课程思政教研活动,形成一批有数理特色的高水平教学与研究成果,引领数理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创新。
4.制定政策文件,规范课程思政中心管理制度、教研制度、培训制度等,建立相应研究工作机制及评价体系,使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5.建立示范中心网络资源平台,为课程思政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形成共建共享机制,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数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6.创新数理课程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培养一批师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的数理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7.凝炼数理课程思政教学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研成果,建成全省一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具有数理特色的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三、建设内容与措施
1.科学规划中心建设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数理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强化党政一体化领导,坚持目标引领、开放协同、机制创新、问题导向、难题破解,不断凝炼特色,形成一批具有数理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成果。
2.重视制度建设与创新
中心将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制度,突出对教研过程的管理,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制订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重视教研成果的评价与转化,形成“教学、教研、成果转化与评价”的循环体系(如图4),保证教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3.打造特色示范研究团队
加大教师入岗培训、在岗培训、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强化教师课程思政责任意识;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开展经验交流、教学观摩等活动,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争取在建设期内建设一支由“示范课程教师—思政专业教师—教学名师”组成的高素质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团队,指导和带动整个课程思政教学队伍的建设。以专业核心课程或课程群为依托,立项建设应用统计学、应用数学、大学数学、大学物理4个校级示范教学研究团队,争取2个成为省级示范教研团队。
4.拟设特色化研究项目
针对数理学科的基础性、科学性、思政教育的潜隐性,有重点地展开研究,围绕数理课程思政内涵建设、建设标准、评价体系以及方式方法等关键性问题进行选题。
5.引进优秀专家和优质项目
加强与省内外兄弟院系的沟通与交流,成立数理课程思政研究协作组。搭建数理课程思政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协同开展研究,共同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合力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聘任省级以上课程思政专家、教学名师作为学院课程思政的兼职教师,为项目掌舵把航,为中心建设把脉问诊。争取与兄弟院校协同谋划、联合申报高水平的数理类课程思政研究项目,如数理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研究、教学模式研究、管理方式研究等。
6.深化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
以立德树人任务为核心,以改进和创新数理专业课程思政为主线,摸透学生思政建设的内涵需求,构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筑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专业课程为重点,以通识课程为拓展,以实践类、创新创业类课程为补充的课程思政同心圆。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实现专业建设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针对数理课程的特点,构建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包括“思政版”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设计、思政教学案例库、思政教学网络平台等,打造一批示范课程。
7.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探索数理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教育发展规律、原则和特点,以及独到的见解,或是对原有事实做出新的描述,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教育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对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原有的教育理论提供新的例证,不断地加以完善。
8.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实施,统筹设计中心的建设工作,完善中心管理办法,重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心考核评估方案,定期对中心进行考核评估。筹措落实资金,加大资源投入,建立多渠道的支持机制,鼓励中心自主申报校级、省级以及国家级课程思政计划项目等。
附件 1
数理学院“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
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形成学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 “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和思维方法,指的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和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学校任何课程教学都肩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顶层设计上,教师要把对学生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但同时也要注意,“课程思政”不是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也不是用思想政治教育取代专业教育,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思维,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转化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和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讲授中融入信仰教育、价值引领、精神指引、道德培养和行为塑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课程思政”的目标
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学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主线,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培养大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等,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大学生
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 “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学校每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师在备课、上课、实践指导、辅导答疑、课程考核等环节,必须注重所教课程思政内容和元素的学习、挖掘和提炼,并有机融入和渗透到课程教学和考核中。这些素质内容和元素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能力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南阳地方文化和学校校园文化等。
所有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规矩,不在课堂上传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或言论,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参考“课程思政”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参考点,结合所教课程具体内容进行。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求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1.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研究领域、讲授内容、教学方法虽各有不同,但育人的要求是一致的。只有必须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到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才能做到立德树人,才能实现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
灌输教育是对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但在灌输教育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启发性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春风化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引导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并在能动的认知基础上,实现对科学理论和良好道德品质的认同和内化。
3.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培养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但是“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仅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的,应是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4.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未来的历史。“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要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通过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
5.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结合。
课程思政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坚持正面说服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促进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评价能力。同时,还要坚持批判性,结合课程教学及时批驳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 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认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现实问题。
“课程思政”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参考点
思政内容 | “课程思政”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参考点 |
马克思主义 | 重点让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共产主义信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唯物与唯心,存在与意识,运动与静止,时间与空间,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真理与价值;实事求是;实践观点和探求真理的途径;联系、发展的观点和辩证地观察问题的方法;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实践的观点,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改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理论;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共产主义人生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的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等。 |
毛泽东思想 |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两为方向、双百方针;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三大优良作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独特的革命道路;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等。 |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三步走战略;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有利于标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把握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坚决维护”。 |
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 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学生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
道德品质 | 坚定的政治立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仁爱互助,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奋发向上;敬业好学,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勤劳节俭,珍惜劳动成果,爱惜时间,不懒惰,不奢侈浪费;谦虚谨慎,虚心好学,永不自满,不高傲自大,尊重别人的人格,不浮躁,不草率,不放纵;遵纪守法,自觉遵守和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守校规校纪;文明礼貌,尊老爱幼,以礼待人,朴素大方,行为端庄,举止文雅等。 |
能力素质 |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辩证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沟通协调、人际交往、适应社会和独立生活能力;语言表达与文字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发现和解决问题、实践动手和创新创业能力;团队精神和竞争协作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心态积极乐观向上,人格健全,能承受挫折、失败和打击;艰苦奋斗精神和求实作风;良好的 生活习惯和健康的体魄。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富强 | 文明古国,落后就要挨打,实干才能兴邦,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改革开放,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实力的发展,共同富裕,生产力标准,创新发展,实现中国梦等。 |
民主 | 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生存权,发展权,言论自由,民主协商,民主具有普遍性,但又是历史的、相对的等。 |
文明 | 人的现代化,以人为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社会秩序,国家软实力,国民素质,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公序良俗,优秀传统文化,良好社会风尚、文明礼仪等。 |
和谐 | 真善美,和而不同,和为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身心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国际关系和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
自由 | 解放思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与人格权以及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和自由,资本主义自由的虚伪性等。 |
平等 | 政治平等、经济平等、社会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身分平等、资源平,社会主义公有制,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平等发展,精准扶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平等并不是绝对的平均等。 |
公正 | 公平正义,各得其所、安居乐业,按劳分配,起点公正,过程公正,结果公正,程序公正,司法公正,社会公正,缩小收入差距,个税起征点调整,取消农业税,上调最低工资、基本养老金,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乡村振兴计划,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等。 |
法治 |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权利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全面从严治党,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人权得到可靠的法制保障,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不断加强,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等。 |
爱国 |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学校;“四个自信”;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一些伟人、名人的爱国故事等 |
敬业 | 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工匠精神,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工作,热爱岗位,职业道德,一些伟人、名人的敬业故事等。 |
诚信 | 诚实守信,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一些企业、社会组织、伟人、名人的诚信故事等。 |
友善 | 相互尊重、互相帮助,友好和睦,团结协作,为人和气,待人宽厚,包容大度,推己及人,助人为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些伟人、名人的友善故事等。 |
南阳地方 文化和校园文化 | 南阳历史和传统文化、南阳四圣文化、南阳现当代名人文化(南阳作家群、院士群、法学家群)、红色文化等;不甘示弱的南工精神,厚德、博学、求真、至善的校训,立本、立真、立特、立新的办学理念,成才报国、严谨治学、和谐向上、自强不息的校风,严谨求实、诲人不倦的教风求新求真、慎思笃行的学风,创建学习型、学术型、创新型、服务型的工作作风,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发展的办学宗旨,应用性、地方性、 服务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植根南阳、服务河南、面向全国的服务定位,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区域产业需要,打造学科专业集群,做强传统工科,发展新型工科,做优特色学科的学科专业建设定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等。 |